谈恋爱与心理学之间的巧妙联系!
时间:2017-08-31
来源:
热恋期,恋人们恨不得时时粘在一起,每天如胶似漆,难舍难分。想要了解对方哪怕最微小的习惯,想熟悉对方的每一个小动作,想要知道对方每一种爱吃的食物。
然而时间一久,这种感觉慢慢地变淡了。热恋期短暂的几个月后,激情褪去。同样的事情重复上百次,上千次,长期受到相同的刺激,身体对刺激的反应也会越来越小。于是,恋人们对时时腻在一起感到厌烦,两个人都更加想要自己的空间,对约会失去兴趣,对一些小矛盾也抱着放任的态度,有时甚至懒得吵架。既不想分手,又觉得无趣。爱情变成鸡肋,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。好像上一辈的人还可以爱几十年,相伴一生。可如今为爱情保鲜,好像越来越难。
上一辈的爱情中,没有那么多媒体舆论(比如,霸道总裁和小娇妻)的误导,他们在平淡生活中明白爱情的真相。上一辈的人大部分一生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,人际关系单一且稳定,小时候的朋友可能变成一生的朋友。而现在的年轻人,更经常搬家、漂泊在不同的城市之间。换一个城市就丢掉一堆友谊和其他社会关系,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关系的建立和破裂,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,失恋好像更普遍也更易接受。上一辈的人从大家庭中搬出的原因常常是组建了新的家庭,没有太多独自生活的机会,而新的时代的年轻人,往往独立后就独自生活。这种精神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对于走入婚姻的看法。“食之无味”的感受,是几乎所有恋人,从热恋期到安稳期的过渡阶段中都会感觉到的情况。相比较于陌生人,大部分人会对自己的熟人、朋友、爱人、家人更随意,有时候这样的随意会伤害到仍处于磨合期的恋人。但相比较快节奏的年轻人,上一辈人更愿意花更长时间去接纳,也愿意花费精力去修复裂痕。这种关系的维护,让双方期待的不仅仅是恋爱时的激情,还有两个人之间的羁绊:平淡的爱,共同的孩子,朋友以及父母等等。这些东西交织起来,千丝万缕,成为了两人之间缠绕一生纽带。爱已经成了习惯,两个人已经慢慢渗透到了对方的生活当中。澳大利亚婚姻关系研究者诺勒(Noller,1996)认为,成熟的爱情能够维系婚姻和家庭,因为它为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创造了成长的环境。成熟的爱情是被一种信念所支撑的:爱情本身就包括对差异和缺点的承认和接纳;爱情是在内心决定去爱一个人,并对其作出长相厮守的承诺;爱情是可以经营的,它需要相爱的人共同去培育。当ta的身份是爱人或亲人时,包容我们的一切任性和无理取闹仿佛是理所应当的。但是你不会对客人有这样的要求。偶尔试着把对方当做来访的客人,试着放下骄纵,用对待最尊贵的客人的方式去对待你的恋人。想象ta过一会儿便会离开,你便要拿出最好的自己去面对ta。想象你和ta是第一次拥抱,第一次牵手,第一次接吻。是不是心跳加速?心动不已?时不时创造回到最初的机会,记住这种感觉。婴儿早期,妈妈们常常被要求给孩子做抚触操。因为来自抚养着的爱抚,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,心理健康,以及由触觉所带动的整体感知能力,都起着促进作用。成年后,恋人、配偶间的接触也非常重要。触摸和爱抚加深了人与人之间之间的牵绊,传达了联结感。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示,来自亲近者的触摸,不仅能减弱“与疼痛和厌恶有关”的大脑活动、增强人体的免疫力,还可以拉近人际关系,并且带来真切的快乐体验。常常牵起爱人的手,或是在不经意给ta一个拥抱,又或者是给对方按摩一下,都是促进亲密关系的良药。两个人之间的相处,有默契自然是好的。但时时刻刻关注对方的情绪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。如果因为对方的不察觉就大发雷霆,其实是很愚蠢的做法。看看这些话语熟悉吗?你有没有说过这些话呢?甚至恋人会持续冷战,连吵架都不愿意。深厚的伴侣关系是亲密无间的,使人们能真实地展现自己,并且可以从中知道自己是被他人接受的。这种展示被称作“自我表露”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朱拉德认为“扔掉我们的面具,真实地表现自己”正是培植爱情的方式。可惜,错误的沟通方式,往往在两个人的关系中火上浇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