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公司新闻
行业动态

孩子天生内向,家长必须做对的几件事

时间:2017-08-31 来源:

后台经常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留言,其中一条显然来自一位着急的妈妈。

 
“宝宝4岁了,可是每次见了人还是往身后躲。我经常带他去公园玩,只要有新的小朋友加入,他都会全程一言不发,不主动找人家玩也不说话。有人搭讪说‘哎呀好可爱’,他马上回头抱住我的腿。平时在家,也挺活泼的啊。我很着急,这么内向,以后怎么行呢?该怎么能让他和其他同龄小朋友一样,主动跟人打招呼跟别人玩?”
 
1921年,精神分析学派大师荣格首次提出了内向和外向的性格类型理论。


他根据心理能量(libido)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——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倾向于外部环境,就是外倾性的人;如果心理能量倾向于自己,就是内倾性的人。
 
外向和内向像是一条连续的坐标轴,大部分人都在这个坐标轴的中间位置上左右偏移,没有绝对的外向和绝对的内向之分。
 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内向的小孩怎么教?

1


  内向是天生的吗 


要了解这一点,首先要知道两个心理学名词:气质和性格。
 
这里说的气质,可不是“形象好气质佳”的气质,而是一个心理学名词:Temperament。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、速度、灵活性与指向性、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。
 
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,孩子一出生,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气质差异:有的孩子爱哭好动,有的孩子平稳安静。


气质是人格形成的底色。
 
从这个角度来说,内向和外向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决定了。
 
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性格(Personality),还受到了后天教育培养的影响。
 
孩子长大成年后,性格会趋于稳定,但仍具有可塑性。性格不同于气质,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。一个人气质上较为内向,但是仍可能在后天培养中,变成一个自信、大方与从容的人。
 
就像一张底色是蓝色的画布,虽然你不能将蓝色完全遮盖,但是可以通过画上云或者鸟,决定这幅画是天空还是海洋。


2


 内向是一种偏好,不是一个问题


记得小时候,有一次过年走亲戚,去了一个不是很熟悉的奶奶家。老人把躲在身后的小姑娘推出来:“叫阿姨!叫姐姐!”


小姑娘有点害羞,扭捏着没有说话。老太太推了孙女一把,“怎么这么不懂事呢,叫人啊。”老人的一把推出了小姑娘的眼泪,小眼睛里含着泪水。我妈看了赶紧打圆场:“没事没事,宝贝都长这么大啦,真好。”老太太仍然不依不饶:“平时怎么教你的?”小姑娘终于忍不住了,大哭着去隔壁房间找妈妈了。
 
老人仍然嘟囔着:“什么都好,就是太内向,上不了台面。”在场的人都有些尴尬,随便说了些什么就告辞了。十几年过去了,我仍然记得那个小妹妹的伤心的哭声。
 
现在想来,小姑娘也就是两三岁的年纪。面对一下子多出来的陌生面孔,害怕、紧张和害羞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。被亲近的人强迫做不想做的事情,还被扣上“不懂事”的大帽子,孩子当下该是多么无助和悲伤啊。
 
如果你也是内向的人,小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被家长强人所难的情况呢?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。
 
内向只是一种偏好,并无好坏之分。
 
内向的人喜静、多思,可以沉下心来钻研,因此更有毅力。内向的人更谨慎,不容易冲动,不喜欢过多地表露情感。比外向的人更加独立、负责。内向的人会因为细致、周到,获得很多真诚的朋友。
 
图片

3


内向从来不是一个问题


很多家长在讨论孩子内向时表现的焦虑,都是因为无话可说的尴尬导致的焦虑。尴尬让家长将问题转移到了孩子身上。
 
没打招呼→场面尴尬→都怪你你太内向→你要变得外向一些
 
在这个过程中,一定要孩子做转变吗?孩子没打招呼,家长是否可以有打圆场的能力?气氛有点尴尬,双方是不是可以转换话题?面对孩子,家长是不是能够接纳孩子面对陌生人的恐惧,顺其自然,不勉强不指责?
 
别把问题全盘推给你的孩子。
 
4


内向的孩子怎么教

  • 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


短期来看,内向的孩子可能没有像外向的孩子那么容易适应群体,因此,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第一点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,慢慢引导。多鼓励和赞美孩子,增强孩子的信心。切忌指责、谩骂、贴标签,因为家长的每一句负面评价,都可能是孩子一生悬在头上的利剑。
 

  • 给孩子无条件信任与支持


如果孩子表现出情绪,就不要强逼着孩子去做所谓“正确”的事情。用言语和行为告诉孩子:没关系,爸爸妈妈就在这里,你随时可以回来。有了足够的安全感,孩子就会更愿意去探索外面的世界。


  • 创造足够的体验空间


一个完全没有与人互动过的小朋友,在第一次见到外人的时候一定是拘谨、害怕的。多把孩子带出门,在小区里、公园里或者爸妈朋友的聚会上,给孩子接触不同性别、年龄的人的机会。社交也是一件熟能成巧的事情。


  • 教孩子良好的互动技巧


教给孩子良好的互动技巧,让他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的技巧。比如,什么时候打招呼、什么情况下要说谢谢、对不起等。家长应当以身作则,执行教给孩子的规则。在观察大人的互动中,即便是内向的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人社会交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