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天时候常见到的一张表情包,吓到吃手手,非常可爱。但是,你知道为啥害怕的时候要吃手手吗?当你负担了较大压力、陷入焦虑情绪时,会不会也有一些小动作呢?
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,吃手手的那些事。
3. 耐心解释咬指甲的危害,让孩子进行自我监督(适合年龄稍大的孩子)。4. 创造安全、平和的家庭氛围,在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及时给予抚慰。
在纠正过程中,家长们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关注孩子咬指甲的行为,过分和关注和体罚打骂等强制制止可能会产生强化效果,更容易让咬指甲的行为延续。不仅只有儿童会有这样的行为,研究表明,有些人会将这种习惯持续一生。如果你已经是个大人了,不妨试试在想要咬指甲的时候往嘴里塞一块口香糖、或者在指甲上涂上特定的指甲油的方法。但如果你发现自己,或者家长发现孩子咬指甲的频率、强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超过了正常的状态,比如咬指甲咬到双手鲜血淋漓仍然停不下来,那一定要警惕起来了:这可能是咬甲癖(onychophagia),属于冲动控制异常的表现,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,到正规的心理咨询中心或精神科就诊。<section class=""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1.6em; outline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background-image: url(" wx_fmt="gif");" background-position:="" center="" background-size:="" background-repeat:="" background-attachment:="" background-origin:="" background-clip:="">在电影《青少年(Young Adult)》中讲了一个独自生活在纽约的女人回老家“拯救”前男友的故事。Charlize Theron 饰演的女主角麦维斯没有朋友,吃垃圾食品,写垃圾小说。更可悲的是,她的小说卖得越来越差。某一天,她收到了前男友巴迪庆祝孩子出生的邮件,却脑洞要大到认为这是巴迪发给她的求助信号,于是精神大振决定回老家“拯救”前男友。电影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:麦维斯写稿的时候、尴尬的时候,都会拼命揪后脑勺固定区域的头发,那一块儿几乎被揪秃了。拔头发、咬指甲以及皮肤搔抓等一系列“小毛病”,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做Body-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s(专注身体的重复行为),BFRB。这些行为对于某些人来说,只是紧张时的习惯行为。而对于另外一些人,这些行为则称为冲动控制障碍并与强迫症和相关疾病归为一类。天啊,我跟麦维斯一样,也拔头发,我们这样是拔毛癖吗?确认这一点并不难。正常与异常之间,有两个特别好区分的指标,那就是:是否反复地拔毛并引起了脱发;是否引起了持续的痛苦,导致了睡觉、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障碍。也就是说,如果只是焦虑的时候偶尔拽下两根头发来,大可以不必担心。你很正常,放轻松。但如果拔头发或者其他身体专注重复行为(BFRB)已经干扰了正常工作、生活,那建议还是去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就诊,专业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人员会帮助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