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资讯

错误的行为:经济学中的心理学效应

时间:2017-08-31 来源:
朋友最近买了一双非常美丽的高跟鞋,非常有名的品牌。她美滋滋地穿着鞋去上班,结果还没到公司就叫苦连连:高跟鞋太难穿了。于是只好先收起来,歇一歇脚,隔几天再穿。然而再拿出来穿上还是很痛苦,走路都像踩在针尖上。


 
看到这里,我问大家两个问题:


如果你是她,假设无论穿多少次,这双鞋都不会舒服,你会再穿几次呢?
如果你已经决定再也不穿这双鞋了,在把这双鞋卖掉或者捐出去之前,你会把它放在鞋柜里,放多久?



研究表示:再穿几次和把这双鞋在鞋柜里放多久,取决于买它时花了多少钱。如果只花了100块,可能再也不穿,且很快就扔掉了;但如果花了5000块,那你可能会尽可能多地穿这双鞋,而且即便不穿,这双鞋也可能在你的鞋柜里长期驻扎下去。

2
沉没成本效应

经济学家会建议我们忽略沉没成本,但是实际生活中,人们并不是“理性经济人”,而会因为沉没成本影响自己后期的决策。
 
如果你买了一张演唱会的票,虽然在经济学上看来,不管去不去看钱都已经花出去了。但是事实上,如果去看了,我们就会觉得值,这些钱没白花;如果不小心丢了或者没时间去看,就会觉得,亏大了。这就是沉没成本谬误(sunk cost fallacy),也可以称作沉没成本效应。
 
举个例子:小王花了自己月工资的一半(可以说是斥资了),办了一张健身俱乐部的卡。不巧的是,刚办完卡,他的腿就扭伤了,因为不想浪费健身卡的钱,他忍着痛去健身房继续上课。朋友都问,你何必呢?其实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在作怪。
 

沉没成本效应,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?


  • 沉没成本效应无处不在


妈妈给刚上小学的女儿买了三条连衣裙,可女儿喜欢穿裤子。可是钱都花了,裙子都买了,怎么能不穿呢?于是妈妈天天和女儿就穿什么拉锯战,甚至有次妈妈还吼了女儿:“买了的裙子不穿,你是不是以为我的钱都是大风刮来的?”
 
这样的场面是不是很熟悉?裙子可以换成任何心血来潮买的东西,比如各种乐器、玩具等等。
 
其实钱已经花出去了,穿上裙子也不会将花掉的钱挣回来。而且,只要女儿没有要新衣服,那么穿什么对目前家庭财务完全没有影响。
 
所以各位家长在遇到类似情景的时候,想到“花出去的钱泼出去的水”就别逼着孩子做他目前不想的做的事情啦。
 


  • 沉没成本效应会随着时间减弱



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:哈尔·阿克斯做了一项研究,他将对演出热爱差不多的学生分为三组,卖给他们校园剧场的年票,一组全价购买,一组小折扣购买,最后一组大折扣购买,也就是第一组花钱最多,第二组花钱中等,第三组花的最少。现在你知道了沉没成本效应,你觉得,哪一组会去看更多的演出呢?
 
肯定是花钱最多的那组嘛!
 
恭喜你,答对了。但只答对了一半。在刚开始的时候,那些全价买票的学生确实看了更多场演出,但是等到最后,三组学生的观看率基本相同。学生们要么觉得看了这么多场,这个钱已经值了;要么就已经忘记最初付出过多少钱。
 
所以沉没成本在交易刚完成的那段时间内对我们是有影响的,且影响最大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沉没成本效应会越来越低,这种现象被市场营销学者古维尔和索曼称为“支付贬值”(payment depreciation)。
 
想想自己的健身卡或者美容卡,是不是刚办的那几天去的次数特别多,但慢慢地,去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呢?
 
<section class=""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1.6em; outline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background-image: url(" wx_fmt="gif");" background-position:="" center="" background-size:="" background-repeat:="" background-attachment:="" background-origin:="" background-clip:="">
3
结语

微博上、知乎上,我们常常看到有女孩问:我为他付出了很多很多,但是他现在出轨/家暴/赌博/吸毒等等,我要不要离开他?看客们义愤填膺:他都这么渣了,你还有什么好留恋的?!
 
但如果你懂得了沉没成本效应,你就知道,对于当事人来说,因为沉没成本过高,果断分手并没有那么容易。而对于当事人来说,懂得了沉没成本效应,就会明白,沉没成本已经是无法收回的成本,果断“割肉”才是真正的理性选择。一旦停止付出,过一段时间,沉没成本效应随着时间褪去,当事人就不会再感受到曾经付出的痛苦了。